四川金信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在電力行業深挖深鑽,找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天府早報記者吳憂攝影黃瑤
   踏入軟件行業,並非偶遇,而是李理籌劃良久的一次探險;長期游走在產業鏈低端,讓陳果累灰心喪氣看不到希望。在幾個創業者的口中,四川金信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並非官網上介紹的風光無限,他們從遠方走來,是經歷過挫折與痛苦折磨的先行者。
  如今,金信石在電力行業深挖深鑽,研發出了一系列符合用戶需求的軟件產品。他們找到了一片成長的沃土,把夢想種下,苦心經營。
  創業,最初艱難
  掙不到錢 也要給員工發工資
  2010年,李理正值而立,任教於省內某高校。李理笑說,那時候的日子過得“瀟灑”,收入穩定而且輕鬆從容,“我那時候是一個講師,一周七八節課,其餘時候都是空閑的。”李理說,因為不愛麻將,不愛浮誇的社交活動,內心也就愈發感到空虛。
  “我與其他人不太一樣,我一直希望將自己學到的東西‘做’出來。我想,一個東西要成為一件產品,才能實現其最大的、直接的社會價值。”李理說,這就是“學以致用”,最終目的,“說白了,就是想‘做點事情’。”
  許多人不知,金信石正式成立前,李理已經開始試驗性的嘗試接一些活兒自己乾。在學校,李理可以與周圍的人充分交流與合作,也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個相對固定的創業團隊。
  “小打小鬧”持續了幾年,李理和他的伙伴們終於決定來到成都。李理和同事們搬進了成都高新西區創新中心的一個小寫字間,開始了最初的創業節奏。
  回憶往昔,李理仍舊不住感嘆“太苦了”。最開始的創業團隊有6個人,幾乎是把家搬到了那間只有20平方米左右的寫字間,“就是擺張桌子,併排坐下都覺得太擠。”因為資金短缺,他們沒敢租用更大的辦公場所,就算如此,也是創新中心免費提供水電等多種補貼之後才搬進來的。
  為了生存,公司成立之初接下了大量的外包項目,“就是外國軟件巨頭賺取我們的廉價勞動力,我們每個員工每個小時只能賺取四五美金,就是一個大學生做家教也不止這個價錢。”儘管如此,遇見項目資金周轉出現問題,員工的工資發不出去,這讓李理愧疚不已,“我們幾個人一直沒有拿一分錢工資,但是員工要吃飯、要養家,他們不能不拿工資。”
  轉型,峰迴路轉
  經歷失敗 幸遇客戶主動找上門
  游走在產業鏈的最低端,收入微薄並非最大的考驗,“最痛苦的是我們的意志被一點點磨平,我們的夢想離我們漸行漸遠。”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現在的副總經理陳果累說,不斷重覆的簡單勞動讓自己看不到公司前景,看不到自己的未來,“放棄覺得太可惜,繼續下去覺得太痛苦。”
  不僅是陳果累,其他的創業伙伴一樣糾結。面對困境,幾個人毅然決定衝破束縛與牢籠,走自主創新之路。
  第一個項目著眼他們一直堅持並擅長的移動互聯網領域,對於這個項目,陳果累至今覺得惋惜。創意是這樣的,汽車經銷商、房地產經銷商給客戶介紹汽車、樓盤情況時,往往手捧厚厚的畫冊及文字資料,“我們設計了一個移動應用,就是蘋果手機或者iPad上的APP。”陳果累介紹,在這個APP當中,客戶可以直觀地看到汽車、樓盤的各項參數、各種圖片。
  陳果累拿著產品走進了4S店,信心滿滿。可是最終的結果讓他頗受打擊,“很多人都不理解,他們覺得畫冊就很好,今天出一個新車,花幾萬塊錢就能印好多本,然後分發給潛在客戶。”陳果累說,設計的應用雖然初始投資比較大,但是後期投入很低。”
  這個項目耗費了公司大量的人力和才力,卻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讓本來就緊缺的資金更加捉襟見肘。
  就是這個時候,有客戶主動上門邀請公司競標,“做一個變電站的自動巡檢系統,這是我們沒有接觸過的領域。”陳果累說,從接到邀請到正式投標,只有短短6天時間。這是一次再也不能錯失的機會——一旦錯失,金信石很可能不復存在——公司的所有人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之中,“從最初的設計、編寫到最後的美工,都是晝夜不停,不斷完善改進——那時候我們工資都發不起,全靠咬牙堅持。”
  這是一片尚未開發的處女地,轉型之中的金信石找到了發展的方向,而陳果累也看到了當初夢想的“影子”。
  ■復盤與展望
  在電力行業深挖深鑽 找到方向
  現在,金信石繼續專註於移動互聯網領域,也確定了以電力行業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應用為主導的業務和技術方向。
  他們在電力行業深挖深專,研發出了一系列符合用戶需求的軟件產品。其中電力標準化智能巡檢系統、電力標準化安全監督系統、電力標準化線路巡檢系統、電力施工現場管理系統、標準化用電監督系統以強大的功能、出色的操控性,真正地融入到電力業務中,實現了智能電網所要求的“科技減負”、“標準落地”和“管理提升”,獲得了用戶的一致好評。
  憑藉領先的技術和專業的服務態度,金信石與國家電網、南方電網、華能集團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目前,金信石掌握相關技術專利36項,掌握產品知識產權28項,形成自身核心的競爭力。
  走上正軌,李理和他的伙伴們常常復盤,結合之前的經歷更好地為自己定位。“外包工作並非一無是處。”陳果累說,在與產業巨頭的合作當中,公司的員工得到了許多鍛煉,“如何把一個軟件做好、做細,如何管理、分工,他們都是我們的老師。”陳果累介紹,在這一工作中,取得的最大收益是剋服困難的勇氣,“我們經歷了磨難,也就不再懼怕挫折。以後再遇到困難的事,想想以前怎麼過的,就能咬咬牙過去了。”
  ■業務支持
  解決了資金解決了人才
  最困難時,得到高新區的直接支持與鼓勵
  去年9月,李理告別了高新西區創新中心,搬進了天府軟件園。“成都高新區直接為我們解決了2個大難題,一個是資金,另一個是人才。”李理說,公司享受了退稅、房租補貼、專利著作權獎勵等多項實質性的獎勵,還在最困難的時候得到了成都高新區的直接支持與鼓勵,“當我們的第一個產品賣不出去,公司面臨嚴重危機的時候,成都高新區相關的創業基金為我們提供了10萬元的現金支持,直接為我們企業的延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另外,李理仍舊感激當初直接提供幫助的業內專家,“成都高新區許多管理人員,也是全心全意為我們服務的人,他們實際上是我們這個領域的專家,在我們的產品研發上,他們能夠給我們提供業內最新鮮最可靠的資訊。”
  “我們會繼續為電力行業提供優質可靠的產品與服務,通過我們的知識與能力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夢想,越來越近,李理說還要努力,仍在路上。
  我們經歷了磨難,也就不再懼怕挫折。以後再遇到困難的事,想想以前怎麼過的,就能咬咬牙過去了。”
  ——四川金信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果累
  (原標題:搬進高新區創業 看到了夢想的模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v58ovqnl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